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紫尿症(Purple Urine Bag Syndrome, PUBS)成因與臨床意義

 


       最近新聞報導中,有民眾對家中長輩導尿袋出現紫色感到擔憂,這其實是一個很值得居家照護者關注的現象,在醫學上稱為「紫色尿袋症候群」(Purple Urine Bag Syndrome, PUBS)。雖然聽起來嚇人,但它通常是一個良性現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警示燈」,提醒我們可能存在潛在的感染問題,需要及早處理。


紫色尿袋症候群(PUBS):一個不容忽視的紫色警訊

        紫色尿袋症候群是一種在長期使用導尿管的病患中,偶爾會觀察到的特殊現象。它不是尿液本身變色,而是尿液在引流袋中與塑膠材質交互作用後,呈現出鮮豔的紫色。這個現象背後,隱藏著一連串精密的生化反應,通常與泌尿道感染有關。

一、 紫色尿袋症候群的病理機制

紫色尿袋症候群的發生,可以歸納為幾個關鍵步驟:

  1. 色胺酸的代謝與分解: 體內蛋白質代謝會產生色胺酸。當患者存在便秘或腸道菌群失衡時,腸道內的細菌(如奇異變形桿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腸桿菌等)會將色胺酸分解,產生吲哚(indole)。

  2. 吲哚的肝臟轉化: 吲哚被腸道吸收後,經由肝臟酵素作用,轉化為水溶性的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並隨尿液排出體外。

  3. 尿液中色素的形成: 當尿液停留在導尿管和引流袋的密閉環境中,若存在具備硫酸酯酶(sulfatase)或磷酸酯酶(phosphatase)的細菌,這些細菌會將尿液中的硫酸吲哚酚分解成兩種色素前驅物:靛紅素(indirubin,紅色)和靛藍素(indigo,藍色)。

  4. 紫色的形成: 這些紅、藍色素前驅物在尿袋的塑膠表面混合與沉積,最終呈現出我們所見的紫色。

二、 主要風險因子

        PUBS並非隨機發生,通常與多種風險因子有關聯,這些因子為細菌滋生和化學反應創造了有利條件:

  • 長期留置導尿管: 這是最主要的風險因子,因為導尿管提供了細菌附著與繁殖的表面,同時也造成尿液滯留的環境。

  • 便秘: 便秘會延長腸道內容物停留時間,讓細菌有更多機會將色胺酸分解為吲哚。

  • 鹼性尿液(pH > 7.0): 鹼性環境更有利於某些細菌(如變形桿菌)生長,也促進硫酸吲哚酚的分解。

  • 年長或體弱患者: 這些患者常因免疫功能較弱,且可能合併多重疾病,導致泌尿道感染風險增加。

  • 女性: 女性尿道較短且接近肛門,更容易受到腸道細菌的移生與感染。

三、 臨床處置與照護原則

        當發現導尿袋變紫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1. 冷靜觀察,及時就醫: 首先,保持冷靜。紫尿症本身通常是良性,但它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警訊。應立即聯繫醫師或居家護理師,尋求專業評估。

  2. 排除其他因素: 雖然罕見,但應排除是否因服用某些藥物(如苯唑西林)或攝取特殊食物色素所致。

  3. 進行尿液檢查: 專業醫療人員會為患者進行尿液常規檢查和細菌培養,以確認是否存在泌尿道感染,並找出致病菌種類。

  4. 改善居家照護措施:

    • 更換導尿管與尿袋: 立即更換導尿管與引流袋是基本步驟,這有助於移除積存的細菌生物膜,減少感染源。

    • 抗生素治療: 醫師會根據尿液培養的結果和藥物敏感性測試,開立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 調整飲食與水分攝取: 鼓勵患者攝取足夠的水分,維持尿液清澈。若患者無便秘禁忌,可增加纖維攝取,改善腸道蠕動。

    • 強化居家感染控制: 注重導尿管口周圍的清潔,並確保引流系統保持密閉、通暢,引流袋不接觸地面。

四、 不可忽視的臨床意義

        紫色尿袋症候群的警訊作用在於它與潛在的泌尿道感染風險緊密相連。研究顯示,雖然多數患者在適當治療後預後良好,但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引發敗血症,對年長或體弱患者來說,其風險不容小覷。因此,一旦發現紫尿症,應將其視為一個需要立即警覺的信號,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與密切監測。

        希望這篇介紹能讓大家對PUBS有更客觀的認識。記住,這是一個「訊號」,而不是「病症」本身。及早發現、及早處理,才能確保患者的安全,享受更好的居家生活品質。


#紫色尿袋症候群 #紫尿症 #PUBS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