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尿管為何總是「卡關」?深入解析沉澱物與阻塞的真正原因
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最常被家屬與照護者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為什麼導尿管用沒多久就流不出來?尿袋裡還看到很多白色、像沙子一樣的沉澱物?」
這不僅造成照護上的困擾,更是健康的一大警訊。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的根源,了解導尿管阻塞背後真正的科學原因。
第一步:細菌的違章建築 —「生物膜 (Biofilm)」的形成
問題的根源,來自一個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
當一條乾淨的導尿管被置入人體後,要不了多久,尿道口或腸道中的細菌就會找到這個「新大陸」,並附著在導管的內外表面。這些細菌非常聰明,它們不會單打獨鬥,而是會開始分泌一種黏稠的多醣體物質,把自己和同伴們緊緊地包裹起來,形成一層滑膩、有組織結構的保護層。這層結構,就是「生物膜 (Biofilm)」。
您可以把生物膜想像成細菌在導尿管內壁蓋的「違章建築」或「防護罩」。躲在這層保護膜下的細菌,可以抵抗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甚至連抗生素都很難穿透,讓它們得以在裡面安全地大量繁殖。
第二步:改變環境,製造沉澱物 —「結殼 (Encrustation)」的產生
有了安全的堡壘後,某些特定的細菌,特別是鼎鼎大名的「變形桿菌 (Proteus mirabilis)」,就會開始「改造環境」。
這種細菌會產生一種稱為「尿素酶 (urease)」的酵素,這種酵素會快速分解尿液中的尿素,產生大量的氨。氨會讓尿液的酸鹼值(pH)急遽升高,從正常的弱酸性變為強鹼性。
在強鹼性的尿液環境中,原本溶解在尿中的礦物質,如磷酸鈣和磷酸銨鎂,會變得不穩定而結晶、沉澱出來。這些堅硬的礦物結晶,會被困在黏稠的生物膜中,越積越多,最終形成我們肉眼所見的那些白色、砂礫狀的「結痂 (Encrusted Deposits)」,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沉澱物。
第三步:從水管結垢到完全堵塞
當這些結痂物在導尿管的內壁越積越厚,就會像家中水管長年累積的水垢一樣,使得導尿管的內部通道越來越窄。最終,這些堅硬的硬殼會完全堵塞導尿管,導致尿液無法排出。
一旦發生阻塞,尿液會滯留在膀胱內,不僅會造成患者極大的不適與疼痛,滯留的尿液更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大幅提高了併發急性泌尿道感染、腎盂腎炎,甚至是敗血症的風險。
總結來說,導尿管阻塞並非單純的「尿液太髒」,而是一個有順序的連鎖反應:
細菌附著 → 形成生物膜 → 尿液鹼化 → 礦物結晶沉澱 (結殼) → 管路阻塞
了解了這個真正的原因後,我們才能對症下藥。預防阻塞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抑制生物膜的形成與減少硬殼形成的機會。這涉及到導尿管材質的選擇、每日的清潔照護方式,以及維持足夠的尿量等,這些後續再找時間繼續與大家分享。
文獻參考
奇美醫院護理部電子報::2014春季版
長期留置導尿管病人泌尿道感染預防臨床照護指引 (萬芳醫院護理部)